對於過去50年經營管理的反思——如何轉危為安?
品管大師戴明的傳世經典
經營管理的百科全書
變革必須從領導者做起,由上往下帶動,才有可能成功。
本書是品管大師戴明(W. Edwards Deming)留給世人的寶藏——關於品質、系統觀、經營管理的知識體系,還有,只用數字來管理員工將會帶來的禍害。
戴明的專長是統計品質管制(SQC,statistical quality control),身為統計學者,他重視「追本溯源」找出真正的問題,而不是「順流而下」只解決表象問題。他透過紅珠實驗(red bead experiment)和漏斗實驗(funnel experiment)提醒管理者,必須注意外力的介入與過度干預所造成的變異(variation)。管理者必須區分變異的發生是出於「共同原因」(common cause)或「特殊原因」(special cause),才能有助於減少變異。戴明認為「變異愈小,品質愈好」,一套能讓員工覺得受到肯定的制度,遠勝於以產量或數字衡量員工的表現,品質會從這個時間點開始,愈來愈好。
戴明提醒管理者必須熟知系統與變異理論,才能了解「只要超乎系統能力的一切作為,都只是徒勞無功」,以免過度迷信表面的數字,或是將未達數字目標的罪過歸咎於員工,卻忽略了潛在的危機。他再三強調,管理者有責任了解問題是出自「系統」還是「個人」;根據研究,一切作業上的問題,85%出自系統內部,而且應該由最高管理者承擔責任,只有15%的問題可歸咎於員工。
雖然戴明從統計的專業,認為凡事都應以數字為證據,不可過度依賴經驗或直覺,不過,他也提醒管理者,最重要的事情往往是無法測量的,設定配額、一日工作量與論件計酬等等的數字標準,可能會帶來禍害。根據他的研究,凡事只講求追求數字的配額制度,有八成的結果會導致效率降低、成本增加,甚至有些人不計手段以達成業績,不但傷害品質也造成公司聲譽受損。最重要的數字往往是那些看不見、無法取得的數字,像是來自滿意顧客的綜效、或是不滿意顧客造成的負面影響,就無法以數字估算。也因此,戴明很反對所謂的目標管理(MBO),反對設定目標然後根據達成率給予獎勵。他認為,按件計酬是人類最退化的手段,看似鼓勵人們增產,卻忽略了品質低落的殺傷力。
戴明說:「必須有勇氣,才能承認自己一直都做錯了某些事,承認自己有待學習,還有更好的方法。」當組織發生品質不佳或缺乏效率的問題時,大多數主管總是怪罪員工沒有盡力而為,但是,要求員工「盡力而為」仍然不夠,品質要始於董事會,變革要從管理者親身做起,主管親自帶動改善品質與生產力,投入變革、採取行動,才有可能成功。
戴明的「淵博知識系統」、「管理十四要點」,都是管理學的寶藏。他也是最早提倡PDCA循環的學者之一。當組織或企業面臨危機,歸罪於員工並不能解決問題;身為領導者應該檢討系統與管理方式,進而讓大家做些什麼事,才能進行變革、轉型。
品質無須驚人之舉,從根本做起而已。
◎戴明的「淵博知識系統」是戴明管理哲學之集大成,包括系統觀、知識觀、變異理論與心理學四個領域。
系統觀是指組織內任何一個團體或部門,成員們為了達成一致目標而共同運作的功能、行為與步驟;如果沒有系統觀,組織將成為一盤散沙。因此,應該將組織或生產過程視為一個系統。
知識觀強調「沒有理論基礎的經驗是無用的」以及「1,000個案例不能證明一個理論,但是一個反例就足以推翻一個理論」。唯有「理論」加上「經驗」,才能成為真正的「知識」。
變異理論則是提醒管理者必須了解變異,才能找出造成問題的共同原因與特殊原因,若能善加應用統計方法,找出特殊原因所在,排除特殊原因之後,剩下的就是共同原因。然而,造成變異的共同原因比特殊原因更難辨認,因此唯有高階主管採取行動,才能消除共同原因。最高主管必須親自帶動改善,傾聽第一線員工的心聲,以免錯失改善的契機。關鍵是:系統造成的錯誤屬於共同原因,偶發事件造成的錯誤則是特殊原因。共同原因需要由最高階主管帶頭,從系統著手改善才行;特殊原因則需要當事人知錯能改,並且擔負責任。然而,人們常把系統問題歸咎於特殊原因,或將特殊原因怪罪於系統,導致真正的問題無法解決。
戴明的心理學是主張內在激勵發自於動機,外在激勵只是誘因,過猶不及的肯定將摧毀員工的內在激勵。就像是生產線上的工人對自己的技藝引以為傲,這是內在激勵。但論件計酬的外在激勵往往重量不重質,反而讓工人感到洩氣。
◎管理十四要點
在本書中,戴明提出知名的「管理十四要點」(Demings 14 Points),從顧客、員工、管理者提出面對問題的解方。這是所有想達成目標的組織應該遵循的準則,也是日後「全面品質管理」(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的基礎,包括:
1.建立長期目標
2.採納新哲學
3.停止倚賴大量檢驗
4.不再以價格為採購的單一考量
5.持續改善
6.建立在職訓練制度
7.以領導代替監督
8.排除員工的恐懼
9.破除部門間的藩籬
10.避免對員工喊口號、猛說教
11.廢除以數字界定員工成敗
12.排除妨礙員工追求工作榮譽感的因素
13.鼓勵自動自發
14.採取行動勇於轉型
◎本書為戴明博士的經典之作,值得細心體會,建議參照他的《新經濟學》一同閱讀。
◎本書關鍵字:
統計管制狀態、系統與變異、管理十四要點、管理的惡疾與障礙、可運作定義(operational definition)、品質與生產力、最低平均總成本、管制圖、管制界限、紅珠實驗、漏斗實驗、進料檢驗方法、特殊原因(special cause)、共同原因(common cause)、休哈特(Walter A. Shewhart)、威廉‧謝爾肯巴赫(William W. Scherkenbach)
品管大師戴明的傳世經典
經營管理的百科全書
變革必須從領導者做起,由上往下帶動,才有可能成功。
本書是品管大師戴明(W. Edwards Deming)留給世人的寶藏——關於品質、系統觀、經營管理的知識體系,還有,只用數字來管理員工將會帶來的禍害。
戴明的專長是統計品質管制(SQC,statistical quality control),身為統計學者,他重視「追本溯源」找出真正的問題,而不是「順流而下」只解決表象問題。他透過紅珠實驗(red bead experiment)和漏斗實驗(funnel experiment)提醒管理者,必須注意外力的介入與過度干預所造成的變異(variation)。管理者必須區分變異的發生是出於「共同原因」(common cause)或「特殊原因」(special cause),才能有助於減少變異。戴明認為「變異愈小,品質愈好」,一套能讓員工覺得受到肯定的制度,遠勝於以產量或數字衡量員工的表現,品質會從這個時間點開始,愈來愈好。
戴明提醒管理者必須熟知系統與變異理論,才能了解「只要超乎系統能力的一切作為,都只是徒勞無功」,以免過度迷信表面的數字,或是將未達數字目標的罪過歸咎於員工,卻忽略了潛在的危機。他再三強調,管理者有責任了解問題是出自「系統」還是「個人」;根據研究,一切作業上的問題,85%出自系統內部,而且應該由最高管理者承擔責任,只有15%的問題可歸咎於員工。
雖然戴明從統計的專業,認為凡事都應以數字為證據,不可過度依賴經驗或直覺,不過,他也提醒管理者,最重要的事情往往是無法測量的,設定配額、一日工作量與論件計酬等等的數字標準,可能會帶來禍害。根據他的研究,凡事只講求追求數字的配額制度,有八成的結果會導致效率降低、成本增加,甚至有些人不計手段以達成業績,不但傷害品質也造成公司聲譽受損。最重要的數字往往是那些看不見、無法取得的數字,像是來自滿意顧客的綜效、或是不滿意顧客造成的負面影響,就無法以數字估算。也因此,戴明很反對所謂的目標管理(MBO),反對設定目標然後根據達成率給予獎勵。他認為,按件計酬是人類最退化的手段,看似鼓勵人們增產,卻忽略了品質低落的殺傷力。
戴明說:「必須有勇氣,才能承認自己一直都做錯了某些事,承認自己有待學習,還有更好的方法。」當組織發生品質不佳或缺乏效率的問題時,大多數主管總是怪罪員工沒有盡力而為,但是,要求員工「盡力而為」仍然不夠,品質要始於董事會,變革要從管理者親身做起,主管親自帶動改善品質與生產力,投入變革、採取行動,才有可能成功。
戴明的「淵博知識系統」、「管理十四要點」,都是管理學的寶藏。他也是最早提倡PDCA循環的學者之一。當組織或企業面臨危機,歸罪於員工並不能解決問題;身為領導者應該檢討系統與管理方式,進而讓大家做些什麼事,才能進行變革、轉型。
品質無須驚人之舉,從根本做起而已。
◎戴明的「淵博知識系統」是戴明管理哲學之集大成,包括系統觀、知識觀、變異理論與心理學四個領域。
系統觀是指組織內任何一個團體或部門,成員們為了達成一致目標而共同運作的功能、行為與步驟;如果沒有系統觀,組織將成為一盤散沙。因此,應該將組織或生產過程視為一個系統。
知識觀強調「沒有理論基礎的經驗是無用的」以及「1,000個案例不能證明一個理論,但是一個反例就足以推翻一個理論」。唯有「理論」加上「經驗」,才能成為真正的「知識」。
變異理論則是提醒管理者必須了解變異,才能找出造成問題的共同原因與特殊原因,若能善加應用統計方法,找出特殊原因所在,排除特殊原因之後,剩下的就是共同原因。然而,造成變異的共同原因比特殊原因更難辨認,因此唯有高階主管採取行動,才能消除共同原因。最高主管必須親自帶動改善,傾聽第一線員工的心聲,以免錯失改善的契機。關鍵是:系統造成的錯誤屬於共同原因,偶發事件造成的錯誤則是特殊原因。共同原因需要由最高階主管帶頭,從系統著手改善才行;特殊原因則需要當事人知錯能改,並且擔負責任。然而,人們常把系統問題歸咎於特殊原因,或將特殊原因怪罪於系統,導致真正的問題無法解決。
戴明的心理學是主張內在激勵發自於動機,外在激勵只是誘因,過猶不及的肯定將摧毀員工的內在激勵。就像是生產線上的工人對自己的技藝引以為傲,這是內在激勵。但論件計酬的外在激勵往往重量不重質,反而讓工人感到洩氣。
◎管理十四要點
在本書中,戴明提出知名的「管理十四要點」(Demings 14 Points),從顧客、員工、管理者提出面對問題的解方。這是所有想達成目標的組織應該遵循的準則,也是日後「全面品質管理」(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的基礎,包括:
1.建立長期目標
2.採納新哲學
3.停止倚賴大量檢驗
4.不再以價格為採購的單一考量
5.持續改善
6.建立在職訓練制度
7.以領導代替監督
8.排除員工的恐懼
9.破除部門間的藩籬
10.避免對員工喊口號、猛說教
11.廢除以數字界定員工成敗
12.排除妨礙員工追求工作榮譽感的因素
13.鼓勵自動自發
14.採取行動勇於轉型
◎本書為戴明博士的經典之作,值得細心體會,建議參照他的《新經濟學》一同閱讀。
◎本書關鍵字:
統計管制狀態、系統與變異、管理十四要點、管理的惡疾與障礙、可運作定義(operational definition)、品質與生產力、最低平均總成本、管制圖、管制界限、紅珠實驗、漏斗實驗、進料檢驗方法、特殊原因(special cause)、共同原因(common cause)、休哈特(Walter A. Shewhart)、威廉‧謝爾肯巴赫(William W. Scherkenbach)
目錄:
作者戴明博士生平簡介
2015年版導言
《轉危為安》《新經濟學》譯序
前言
第1章 連鎖反應:品質、生產力、低成本與爭取市場
第2章 西方管理方式轉型的原則:管理十四要點的理念與實踐
第3章 管理惡疾與障礙
第4章 什麼時候?多久?
第5章 協助管理者的提問
第6章 品質與消費者
第7章 服務型組織的品質與生產力
第8章 訓練與領導的一些新原則
第9章 可運作定義、符合與性能
第10章 標準與法規
第11章 改善的共同原因與特殊原因
第12章 更多下游的改善實例
第13章 大構想的期望落空
第14章 給管理者的兩份報告
第15章 最低平均總成本的進料及成品測試計畫
第16章 設立組織以改善品質與生產力
第17章 可改善生活的應用實例
第18章 附錄:日本的轉型
誌謝
人名中英對照
作者戴明博士生平簡介
2015年版導言
《轉危為安》《新經濟學》譯序
前言
第1章 連鎖反應:品質、生產力、低成本與爭取市場
第2章 西方管理方式轉型的原則:管理十四要點的理念與實踐
第3章 管理惡疾與障礙
第4章 什麼時候?多久?
第5章 協助管理者的提問
第6章 品質與消費者
第7章 服務型組織的品質與生產力
第8章 訓練與領導的一些新原則
第9章 可運作定義、符合與性能
第10章 標準與法規
第11章 改善的共同原因與特殊原因
第12章 更多下游的改善實例
第13章 大構想的期望落空
第14章 給管理者的兩份報告
第15章 最低平均總成本的進料及成品測試計畫
第16章 設立組織以改善品質與生產力
第17章 可改善生活的應用實例
第18章 附錄:日本的轉型
誌謝
人名中英對照
反習慣惰性!破解三分鐘熱度的行動法則
定價 $399元
優惠價 $307元
VIP價 $299元
原則:屬於你的引導式筆記(《原則》實踐版,建立屬於你自己的原則,達成你想要的工作與生活目標)
定價 $350元
優惠價 $255元
VIP價 $245元
甜品冰店創業經營學:食材挑選╳造型擺盤╳創意口味與行銷社群圈粉,打造超吸睛冰店
定價 $550元
優惠價 $413元
VIP價 $396元
人生有所謂,決斷無所畏:電通集團CEO 唐心慧分享如何做好決定,告別糾結人生!(附「練出決斷力」引導式筆記)
定價 $390元
優惠價 $293元
VIP價 $281元
影響力策略 / 林惠君、黃筱珮、邵冰如、陳培思、朱乙真 / 天下文化
定價 $450元
優惠價 $338元
VIP價 $329元
真堅強:運用內在力量培養韌性,打造屬於自己版本的成功
定價 $450元
優惠價 $333元
VIP價 $315元
深思考的鍛鍊 打造將才基因系列
定價 $400元
優惠價 $300元
VIP價 $288元
贏在沉著,以冷靜心態笑到最後
定價 $350元
優惠價 $273元
VIP價 $263元
正效益模式
定價 $600元
優惠價 $450元
VIP價 $438元
千萬教練團隊攻略-打造千萬團隊的30個密技
定價 $380元
優惠價 $277元
VIP價 $27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