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東尼•瑞德(Anthony Reid)——
東南亞史研究權威、亞洲版的布勞岱爾、
美國亞洲研究學會傑出貢獻獎得主
★★台灣首次出版!東南亞史最權威經典,未來十年顯學!★★
★★台灣版作者新序,找回台灣人身上的東南亞性★★
◆
弱國家性╳季風貿易╳多元性別╳外來文化挪用╳語言種族的多樣性
「東南亞」是超越國別史的大集合
是一塊多元而獨特、只能以「東南亞性」名之的
多元族群文明和濕熱叢林水域
東南亞何以成為「關鍵的十字路口」?
台灣位處十字路口的北大門,該如何與之交流?
==============================
■東南亞「不是中國,不是印度」,始終保持自己的獨特性
長久以來,東南亞地區在它的鄰居眼中就十分獨特,中國人稱之為「南洋」,印度人稱它為黃金之地「蘇瓦納德維帕」(Suwarnadwipa),阿拉伯人將它稱為「爪哇」,歐洲人則稱其為「更遠的印度」或「超出恆河的印度」。
由此可知,東南亞一直都是有著無窮多樣性的獨特區域——它有特殊的環境,包括濕熱的季風氣候、密集的叢林、廣泛的水系,還有火山和海嘯等周期性的自然災害。由於地形的破碎和水域的隔離,人群相互連結的方式主要是透過海洋而非陸地,使得東南亞沒有整合並統治廣大疆土的大帝國。一直到十九世紀初,外人眼中的東南亞依然是個連貫一致的整體,尚未形成民族國家的概念。
現代東南亞的基因庫與語言庫大多來自北方的中國,宗教與書寫文化則是來自西邊的印度。但是這兩個巨大鄰居的文明對東南亞的影響是有限的,東南亞「不是中國,不是印度」,它始終保持著自己的獨特性。也由於東南亞位處東亞人南下及西方人東來的交會之地,隨著伊斯蘭文明及歐洲文明的進入,各種文明因地理、氣候、貿易等因素於此地邂逅、交匯和衝突,創造出多元燦爛的東南亞文化,使其終成關鍵的十字路口。
■從無國家、弱國家到民族國家,看東南亞的千年轉變
東南亞地區最早的社會具有強烈的「無國家」(stateless)性。無國家的人們以採集、狩獵和遊耕為生,小心翼翼與更具階級性的王權展開貿易和交流,防止自己被其併吞。這種無國家的性質在東南亞的陸地區(如:今日的緬甸、泰國和寮國和中國境內雲南等地),被作者稱之為「佐米亞」(Zomia,即高地生活)。
在十九世紀西方民族國家的概念進入前,東南亞的國家概念並不強,可以用「弱國家性」來形容,其中兩種代表的政權形態為:「納加拉」(nagara)和「內格里」(negeri)。前者「納加拉」於第十至十三世紀之間宰制著東南亞大陸區,例如吳哥、蒲甘以及爪哇島的滿者伯夷,它們自視為文明的焦點和神聖王權的中心,依賴水稻耕作取得穩固的糧食來源。後者「內格里」則是十五世紀持續到十七世紀商業時代的主宰者,類似港口城市國家,最著名的有麻六甲、馬尼拉、汶萊……等,因位於航運樞紐而興起,是一系列以海洋貿易為基礎的小型政體,接待國際貿易商可說是它們存在的根本理由。
至於形塑現代東南亞民族國家的關鍵期是十九世紀上半葉,在此之前,東南亞地區除了區分大越國與中國的疆界之外,並無其他的固定邊界存在。隨著歐洲民族主義的進入,東南亞被納入了一個新的世界體系,荷蘭、英國、西班牙╱美國、法國在這片區域上畫定邊界,現代化教育的引入,逐漸形成國語及國族的概念,導致民族主義獨立運動。現今的東南亞各國,便是在二戰後的民族國家獨立潮裡如雨後春筍般形成的。
由此可知,現今東南亞的民族國家、國族語言和邊界是近兩百年的產物。這段期間,在東南亞人生活之中,國家、民族與宗教的重要性變得越來越高,造成了原本是一個整體的東南亞的破裂與分歧。在回顧千年的東南亞史時,便不能用已知的現代邊界來描述,否則會進入歷史的誤區;也因此,本書作者瑞德便使用島嶼或集水區等地理單位,詳細論述東南亞從無國家、弱國家、到民族國家的複雜歷程。
■只有理解「東南亞性」,才能看懂東南亞諸國的歷史和本質!
如何保持「多樣性」與「獨特性」兩者之間的平衡,向來是東南亞的挑戰所在;本書正是以「關鍵的十字路口」為基準,橫跨上古至現代兩千年的幅軸,以探尋東南亞地區的多樣性與獨特性。假如我們用最少的詞彙描述何謂「東南亞性」,那就是:環境、性別和弱國家性。
◎「環境」——指的是東南亞所處的濕熱氣候、季風吹拂的土地,以及板塊交界處不穩定的地質條件
在遠洋航行依賴風力的帆船時代,每年風向固定交替的季風,對東南亞的海洋航行十分有利,進而成為全球商貿發展的搖籃;由於位處板塊交界處的不穩定地質條件,為東南亞帶來了火山爆發的災難、人口周期性減少,以及因火山灰的覆蓋而產生的稻作文明等特點。
透過日漸精密的定年技術,人們發現巨型火山噴發會導致全球氣候的短期波動,因此瑞德認為東南亞的環境影響是世界性的,東南亞劇烈的火山噴發往往是全球小冰河期的罪魁禍首。正是這樣的獨特環境,造就了東南亞物種和文明的多樣性,這正是東南亞的獨特性之所在。
◎「性別」——指的東南亞歷史上的女性曾享有人類社會最大的自主性
在經濟方面,東南亞夫妻的財產是由雙方共同持有,各自有經濟自主性。東南亞人認為應該由女性控制家庭的金錢收入並進行理財,女性的財產權有足夠的保障。因此,東西方貿易商人要和當地女性締結短期婚姻以取得貿易代理權。
東南亞女性的強勢地位,也導致了男性發展出獨特的性服務,以及多元的、跨性別的文化。即使儒家、伊斯蘭教、佛教、基督教將外來的男性主導模式帶進了東南亞,這種性別關係依舊維持某種東南亞的獨特屬性。直到十九世紀殖民主義進入,當地女性的地位才因此下降。
◎「弱國家性」——指的是東南亞社會不存在統一的中央政府,沒有發展出官僚國家
高地無政府主義一直是東南亞的特質,然而他們依舊發展出自己獨特的文明,例如自給自足種植水稻的「納加拉」,和位於轉運樞紐成為貿易港口的「內格里」。東南亞文明也因為缺乏政府的箝制而更有活力、更加平等、更重視貿易、更加多樣性。
■東南亞性獨特而多元,東南亞史將成為未來十年的顯學
本書作者安東尼•瑞德是國際上研究東南亞的第一人,他的研究不是從決定歷史的所謂大事件出發,而是注重環境、地理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等年鑑學派的研究方法,因此有「亞洲的布勞岱爾」之稱。此外,瑞德堅持全球史的研究視角,印度、中國、伊斯蘭、近代歐洲的力量在這個關鍵的十字路口相遇、交織和互相影響,正是東南亞在全球史中的重要特徵。
目前台灣出版的東南亞相關主題以國別史居多,且偏重民族主義視角。要探討長達一千三百多年的東南亞通史,若只依賴殖民主義和民族主義的視角,將無法洞悉東南亞的本質;這是因為東南亞直到十九世紀末才出現所謂的「政治體制」,到二十世紀中葉才出現「民族國家」。
本書便是首部全方位、多角度分析東南亞的多樣性和獨特性的權威之作。行文上不以單一的時間線從古敘述至今,而是分為氣候、貿易、宗教、政治、人文等不同主題深入研究;不同時代所側重的描寫主題也不盡相同,甚至在不同的時代裡,東南亞的大陸區、半島區和群島區幾大區塊之間並非相互接續,有時可能會互相重疊,更能呈現東南亞地區乃至於東南亞史的多元獨特之處。
■位處十字路口的北大門,台灣是泛東南亞文化的一部分
十七世紀以來,隨著大航海時代的開始,台灣再次涉入東南亞的海洋網絡。作者就特別指出,台灣島乃是一個龐大語族──南島語族的誕生地,「如果沒有台灣,就不會有東南亞的語言地圖」。
台灣歷史的弱國家、強社會特質非常類似東南亞,事實上,台灣原本就是東南亞文化的一員——台灣社會文化底層的東南亞性非常醒目,不僅僅表現為原住民的南島語言,閩南族群也是泛東南亞文化的重要承載者。此外,台灣和東南亞國家一樣,都位在太平洋火環帶,地震與地熱活動相當活躍,原住民的文化十足珍貴,同時也瀕臨消失的危機,這是因為南島語族原住民在自己的國度當中也一樣被殖民者當成了少數族群。
一直到現代,台灣與東南亞各國都曾向對方學習,但台灣看待東南亞社會的歷史和未來的視角仍舊「從北向南看」,以陸地思維看海洋世界,甚至出現抱持經濟殖民主義的新南向政策;作者瑞德便強調,「看東南亞,由南往北看的觀點至為重要」——對台灣讀者來說,東南亞絕非只是表層的新南向政策,而是應該透過東南亞看清自己的過去和未來,才是海洋國家台灣與東南亞正確的連結方式。
東南亞史研究權威、亞洲版的布勞岱爾、
美國亞洲研究學會傑出貢獻獎得主
★★台灣首次出版!東南亞史最權威經典,未來十年顯學!★★
★★台灣版作者新序,找回台灣人身上的東南亞性★★
◆
弱國家性╳季風貿易╳多元性別╳外來文化挪用╳語言種族的多樣性
「東南亞」是超越國別史的大集合
是一塊多元而獨特、只能以「東南亞性」名之的
多元族群文明和濕熱叢林水域
東南亞何以成為「關鍵的十字路口」?
台灣位處十字路口的北大門,該如何與之交流?
==============================
■東南亞「不是中國,不是印度」,始終保持自己的獨特性
長久以來,東南亞地區在它的鄰居眼中就十分獨特,中國人稱之為「南洋」,印度人稱它為黃金之地「蘇瓦納德維帕」(Suwarnadwipa),阿拉伯人將它稱為「爪哇」,歐洲人則稱其為「更遠的印度」或「超出恆河的印度」。
由此可知,東南亞一直都是有著無窮多樣性的獨特區域——它有特殊的環境,包括濕熱的季風氣候、密集的叢林、廣泛的水系,還有火山和海嘯等周期性的自然災害。由於地形的破碎和水域的隔離,人群相互連結的方式主要是透過海洋而非陸地,使得東南亞沒有整合並統治廣大疆土的大帝國。一直到十九世紀初,外人眼中的東南亞依然是個連貫一致的整體,尚未形成民族國家的概念。
現代東南亞的基因庫與語言庫大多來自北方的中國,宗教與書寫文化則是來自西邊的印度。但是這兩個巨大鄰居的文明對東南亞的影響是有限的,東南亞「不是中國,不是印度」,它始終保持著自己的獨特性。也由於東南亞位處東亞人南下及西方人東來的交會之地,隨著伊斯蘭文明及歐洲文明的進入,各種文明因地理、氣候、貿易等因素於此地邂逅、交匯和衝突,創造出多元燦爛的東南亞文化,使其終成關鍵的十字路口。
■從無國家、弱國家到民族國家,看東南亞的千年轉變
東南亞地區最早的社會具有強烈的「無國家」(stateless)性。無國家的人們以採集、狩獵和遊耕為生,小心翼翼與更具階級性的王權展開貿易和交流,防止自己被其併吞。這種無國家的性質在東南亞的陸地區(如:今日的緬甸、泰國和寮國和中國境內雲南等地),被作者稱之為「佐米亞」(Zomia,即高地生活)。
在十九世紀西方民族國家的概念進入前,東南亞的國家概念並不強,可以用「弱國家性」來形容,其中兩種代表的政權形態為:「納加拉」(nagara)和「內格里」(negeri)。前者「納加拉」於第十至十三世紀之間宰制著東南亞大陸區,例如吳哥、蒲甘以及爪哇島的滿者伯夷,它們自視為文明的焦點和神聖王權的中心,依賴水稻耕作取得穩固的糧食來源。後者「內格里」則是十五世紀持續到十七世紀商業時代的主宰者,類似港口城市國家,最著名的有麻六甲、馬尼拉、汶萊……等,因位於航運樞紐而興起,是一系列以海洋貿易為基礎的小型政體,接待國際貿易商可說是它們存在的根本理由。
至於形塑現代東南亞民族國家的關鍵期是十九世紀上半葉,在此之前,東南亞地區除了區分大越國與中國的疆界之外,並無其他的固定邊界存在。隨著歐洲民族主義的進入,東南亞被納入了一個新的世界體系,荷蘭、英國、西班牙╱美國、法國在這片區域上畫定邊界,現代化教育的引入,逐漸形成國語及國族的概念,導致民族主義獨立運動。現今的東南亞各國,便是在二戰後的民族國家獨立潮裡如雨後春筍般形成的。
由此可知,現今東南亞的民族國家、國族語言和邊界是近兩百年的產物。這段期間,在東南亞人生活之中,國家、民族與宗教的重要性變得越來越高,造成了原本是一個整體的東南亞的破裂與分歧。在回顧千年的東南亞史時,便不能用已知的現代邊界來描述,否則會進入歷史的誤區;也因此,本書作者瑞德便使用島嶼或集水區等地理單位,詳細論述東南亞從無國家、弱國家、到民族國家的複雜歷程。
■只有理解「東南亞性」,才能看懂東南亞諸國的歷史和本質!
如何保持「多樣性」與「獨特性」兩者之間的平衡,向來是東南亞的挑戰所在;本書正是以「關鍵的十字路口」為基準,橫跨上古至現代兩千年的幅軸,以探尋東南亞地區的多樣性與獨特性。假如我們用最少的詞彙描述何謂「東南亞性」,那就是:環境、性別和弱國家性。
◎「環境」——指的是東南亞所處的濕熱氣候、季風吹拂的土地,以及板塊交界處不穩定的地質條件
在遠洋航行依賴風力的帆船時代,每年風向固定交替的季風,對東南亞的海洋航行十分有利,進而成為全球商貿發展的搖籃;由於位處板塊交界處的不穩定地質條件,為東南亞帶來了火山爆發的災難、人口周期性減少,以及因火山灰的覆蓋而產生的稻作文明等特點。
透過日漸精密的定年技術,人們發現巨型火山噴發會導致全球氣候的短期波動,因此瑞德認為東南亞的環境影響是世界性的,東南亞劇烈的火山噴發往往是全球小冰河期的罪魁禍首。正是這樣的獨特環境,造就了東南亞物種和文明的多樣性,這正是東南亞的獨特性之所在。
◎「性別」——指的東南亞歷史上的女性曾享有人類社會最大的自主性
在經濟方面,東南亞夫妻的財產是由雙方共同持有,各自有經濟自主性。東南亞人認為應該由女性控制家庭的金錢收入並進行理財,女性的財產權有足夠的保障。因此,東西方貿易商人要和當地女性締結短期婚姻以取得貿易代理權。
東南亞女性的強勢地位,也導致了男性發展出獨特的性服務,以及多元的、跨性別的文化。即使儒家、伊斯蘭教、佛教、基督教將外來的男性主導模式帶進了東南亞,這種性別關係依舊維持某種東南亞的獨特屬性。直到十九世紀殖民主義進入,當地女性的地位才因此下降。
◎「弱國家性」——指的是東南亞社會不存在統一的中央政府,沒有發展出官僚國家
高地無政府主義一直是東南亞的特質,然而他們依舊發展出自己獨特的文明,例如自給自足種植水稻的「納加拉」,和位於轉運樞紐成為貿易港口的「內格里」。東南亞文明也因為缺乏政府的箝制而更有活力、更加平等、更重視貿易、更加多樣性。
■東南亞性獨特而多元,東南亞史將成為未來十年的顯學
本書作者安東尼•瑞德是國際上研究東南亞的第一人,他的研究不是從決定歷史的所謂大事件出發,而是注重環境、地理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等年鑑學派的研究方法,因此有「亞洲的布勞岱爾」之稱。此外,瑞德堅持全球史的研究視角,印度、中國、伊斯蘭、近代歐洲的力量在這個關鍵的十字路口相遇、交織和互相影響,正是東南亞在全球史中的重要特徵。
目前台灣出版的東南亞相關主題以國別史居多,且偏重民族主義視角。要探討長達一千三百多年的東南亞通史,若只依賴殖民主義和民族主義的視角,將無法洞悉東南亞的本質;這是因為東南亞直到十九世紀末才出現所謂的「政治體制」,到二十世紀中葉才出現「民族國家」。
本書便是首部全方位、多角度分析東南亞的多樣性和獨特性的權威之作。行文上不以單一的時間線從古敘述至今,而是分為氣候、貿易、宗教、政治、人文等不同主題深入研究;不同時代所側重的描寫主題也不盡相同,甚至在不同的時代裡,東南亞的大陸區、半島區和群島區幾大區塊之間並非相互接續,有時可能會互相重疊,更能呈現東南亞地區乃至於東南亞史的多元獨特之處。
■位處十字路口的北大門,台灣是泛東南亞文化的一部分
十七世紀以來,隨著大航海時代的開始,台灣再次涉入東南亞的海洋網絡。作者就特別指出,台灣島乃是一個龐大語族──南島語族的誕生地,「如果沒有台灣,就不會有東南亞的語言地圖」。
台灣歷史的弱國家、強社會特質非常類似東南亞,事實上,台灣原本就是東南亞文化的一員——台灣社會文化底層的東南亞性非常醒目,不僅僅表現為原住民的南島語言,閩南族群也是泛東南亞文化的重要承載者。此外,台灣和東南亞國家一樣,都位在太平洋火環帶,地震與地熱活動相當活躍,原住民的文化十足珍貴,同時也瀕臨消失的危機,這是因為南島語族原住民在自己的國度當中也一樣被殖民者當成了少數族群。
一直到現代,台灣與東南亞各國都曾向對方學習,但台灣看待東南亞社會的歷史和未來的視角仍舊「從北向南看」,以陸地思維看海洋世界,甚至出現抱持經濟殖民主義的新南向政策;作者瑞德便強調,「看東南亞,由南往北看的觀點至為重要」——對台灣讀者來說,東南亞絕非只是表層的新南向政策,而是應該透過東南亞看清自己的過去和未來,才是海洋國家台灣與東南亞正確的連結方式。
目錄:
序言
台灣版序
第一章 潮濕熱帶的人民
1. 良好的氣候,危險的環境
2. 叢林、水文與人民
3. 為何人口稀少卻多樣?
4. 農業和現代語族
5. 稻米革命與人口聚集
6. 國家和社會的農業基礎
7. 食物與衣著
8. 女人和男人
9. 不是中國,不是印度
第二章 風下之地的佛陀與濕婆
1. 關於印度國家的辯論
2. 考古紀錄中的青銅、鐵器與陶器
3. 佛教世界與梵文化
(1) 吳哥與高棉
(2) 蒲甘與緬人
(3) 爪哇島─峇里島
4. 南島語族的門戶港口:內格里
5. 大越國以及與中國的邊界
6. 憲章時代中無國家的多數人
7. 十三/十四世紀的危機
第三章 貿易及貿易網絡
1. 陸路與海路
2. 專業化生產
3. 亞洲海洋市場之整合
4. 南島語族及印度先驅
5. 一二八○至一五○○年的東亞貿易體制
6. 伊斯蘭網絡
7. 歐洲人
第四章 城市與運往世界的產品:一四九○至一六四○年
1. 東南亞的「商業時代」
2. 供應世界市場的作物
3. 船舶與貿易商
4. 作為革新中心的城市
5. 貿易、槍枝與新國家型態
6. 亞洲的商業組織
第五章 宗教革命與早期現代性,一三五○至一六三○年
1. 東南亞宗教
2. 上座部佛教國際圈與大陸區國家
3. 伊斯蘭的開端:貿易商與神祕主義者
4. 第一次全球戰爭的兩極對立:一五三○至一六一○年
5. 對立競爭的普世主義
6. 多元性、宗教邊界與「高地蠻人」
第六章 亞洲與歐洲的相遇:一五○九至一六八八年
1. 歐─華城市
2. 作為文化媒介的女性
3. 文化混合體
4. 伊斯蘭的「大發現時代」
5. 東南亞啟蒙運動:望加錫和阿瑜陀耶
6. 作為早期現代形式的火藥國王
第七章 十七世紀的危機
1. 大分流的辯論
2. 東南亞人喪失長途貿易的利潤
3. 全球氣候與區域危機
4. 危機造成的政治性後果
第八章 本土身分認同:一六六○至一八二○年
1. 十八世紀的凝聚
2. 宗教融合主義和本土化
(1) 伊斯蘭教
(2) 基督教
(3) 佛教
3. 宮廷、浮屠和村莊內的表演
4. 歷史、神話與身分認同
5. 凝聚與它的限制所在
第九章 華化世界之擴張
1. 大越的十五世紀革命
2. 越人的「南進」擴張
3. 阮朝的大越南
4. 交趾支那的多元南方邊疆
5. 「中國人世紀」的商業擴張:一七四○至一八四○年
6. 南方經濟邊疆上的華人
第十章 成為熱帶種植場:一七八○至一九○○年
1. 胡椒和咖啡
2. 主要作物的商業化
3. 新壟斷事業:鴉片與菸草
4. 爪哇的殖民壓迫農業
5. 種植園與大莊園
6. 大陸區三角洲的稻米單一作物經濟
7. 前殖民與殖民時代成長之比較
第十一章 亞洲自主性的最後一搏:一八二○至一九一○年
1. 暹羅:「文明的」倖存者
2. 貢榜緬甸:注定失敗的現代化
3. 阮朝越南:儒家基本教義盛期
4. 「受保護」的內格里
5. 蘇門答臘穆斯林的另類選擇
6. 峇里島的末日啟示錄
7. 東方群島的行動「大哥大」
8. 最後一批躲避國家之人
第十二章 國家的塑造:一八二四至一九四○年
1. 歐洲民族主義與劃界封疆
2. 「努山達拉」:從多個政權到二個政權
3. 最大的緬甸,苟全的暹羅
4. 西發里亞體制與中國
5. 打造國家基礎建設
6. 印度支那要有幾個國家?
7. 新主權空間內的民族建構
8. 國家,但不是民族
第十三章 人口、小農化與貧窮問題:一八三○至一九四○年
1. 人愈來愈多
2. 內捲化與小農化
3. 二元經濟與中產階級的缺席
4. 屈服女性
5. 共有貧窮與健康危機
第十四章 消費的現代性:一八五○至二○○○年
1. 脆弱環境下的房舍
2. 食物的演化
3. 魚、鹽、肉
4. 興奮劑和飲料
5. 布料與衣物
6. 現代服飾與身分認同
7. 表演:從節日到影劇
第十五章 進步與現代性:一九○○至一九四○年
1. 從絕望到希望
2. 教育和新菁英
3. 一九三○年代國族觀念的勝利
4. 現代性的男子氣概
第十六章 二十世紀中期的危機:一九三〇至一九五四年
1. 經濟危機
2. 日本占領時期
3. 一九四五年革命時分
4. 是革命造就獨立,抑或協商促成獨立?
第十七章 軍方、君主制與馬克思:一九五○至一九九八年的威權主義走向
1. 短暫的民主春天
2. 承繼革命的槍桿子
3. 菲律賓獨裁風格
4. 重塑「被保護的」君主制
5. 印度支那諸王的晚暮
6. 再造泰國法王
7. 共產威權主義
第十八章 商業大崛起:一九六五年以降
1. 終於到來的經濟成長
2. 多點稻子,少點孩子
3. 開放統制經濟
4. 損益得失
5. 黑暗面的代價:環境破壞與貪汙腐敗
第十九章 塑造國族、塑造少數族群:一九四五年以降
1. 高度現代主義時期:一九四五至八○年
2. 教育與國族認同
3. 清教式全球主義
4. 加入整合但多元的世界
第二十章 東南亞地區在世界上的定位
1. 區域的概念
2. 全球性比較
序言
台灣版序
第一章 潮濕熱帶的人民
1. 良好的氣候,危險的環境
2. 叢林、水文與人民
3. 為何人口稀少卻多樣?
4. 農業和現代語族
5. 稻米革命與人口聚集
6. 國家和社會的農業基礎
7. 食物與衣著
8. 女人和男人
9. 不是中國,不是印度
第二章 風下之地的佛陀與濕婆
1. 關於印度國家的辯論
2. 考古紀錄中的青銅、鐵器與陶器
3. 佛教世界與梵文化
(1) 吳哥與高棉
(2) 蒲甘與緬人
(3) 爪哇島─峇里島
4. 南島語族的門戶港口:內格里
5. 大越國以及與中國的邊界
6. 憲章時代中無國家的多數人
7. 十三/十四世紀的危機
第三章 貿易及貿易網絡
1. 陸路與海路
2. 專業化生產
3. 亞洲海洋市場之整合
4. 南島語族及印度先驅
5. 一二八○至一五○○年的東亞貿易體制
6. 伊斯蘭網絡
7. 歐洲人
第四章 城市與運往世界的產品:一四九○至一六四○年
1. 東南亞的「商業時代」
2. 供應世界市場的作物
3. 船舶與貿易商
4. 作為革新中心的城市
5. 貿易、槍枝與新國家型態
6. 亞洲的商業組織
第五章 宗教革命與早期現代性,一三五○至一六三○年
1. 東南亞宗教
2. 上座部佛教國際圈與大陸區國家
3. 伊斯蘭的開端:貿易商與神祕主義者
4. 第一次全球戰爭的兩極對立:一五三○至一六一○年
5. 對立競爭的普世主義
6. 多元性、宗教邊界與「高地蠻人」
第六章 亞洲與歐洲的相遇:一五○九至一六八八年
1. 歐─華城市
2. 作為文化媒介的女性
3. 文化混合體
4. 伊斯蘭的「大發現時代」
5. 東南亞啟蒙運動:望加錫和阿瑜陀耶
6. 作為早期現代形式的火藥國王
第七章 十七世紀的危機
1. 大分流的辯論
2. 東南亞人喪失長途貿易的利潤
3. 全球氣候與區域危機
4. 危機造成的政治性後果
第八章 本土身分認同:一六六○至一八二○年
1. 十八世紀的凝聚
2. 宗教融合主義和本土化
(1) 伊斯蘭教
(2) 基督教
(3) 佛教
3. 宮廷、浮屠和村莊內的表演
4. 歷史、神話與身分認同
5. 凝聚與它的限制所在
第九章 華化世界之擴張
1. 大越的十五世紀革命
2. 越人的「南進」擴張
3. 阮朝的大越南
4. 交趾支那的多元南方邊疆
5. 「中國人世紀」的商業擴張:一七四○至一八四○年
6. 南方經濟邊疆上的華人
第十章 成為熱帶種植場:一七八○至一九○○年
1. 胡椒和咖啡
2. 主要作物的商業化
3. 新壟斷事業:鴉片與菸草
4. 爪哇的殖民壓迫農業
5. 種植園與大莊園
6. 大陸區三角洲的稻米單一作物經濟
7. 前殖民與殖民時代成長之比較
第十一章 亞洲自主性的最後一搏:一八二○至一九一○年
1. 暹羅:「文明的」倖存者
2. 貢榜緬甸:注定失敗的現代化
3. 阮朝越南:儒家基本教義盛期
4. 「受保護」的內格里
5. 蘇門答臘穆斯林的另類選擇
6. 峇里島的末日啟示錄
7. 東方群島的行動「大哥大」
8. 最後一批躲避國家之人
第十二章 國家的塑造:一八二四至一九四○年
1. 歐洲民族主義與劃界封疆
2. 「努山達拉」:從多個政權到二個政權
3. 最大的緬甸,苟全的暹羅
4. 西發里亞體制與中國
5. 打造國家基礎建設
6. 印度支那要有幾個國家?
7. 新主權空間內的民族建構
8. 國家,但不是民族
第十三章 人口、小農化與貧窮問題:一八三○至一九四○年
1. 人愈來愈多
2. 內捲化與小農化
3. 二元經濟與中產階級的缺席
4. 屈服女性
5. 共有貧窮與健康危機
第十四章 消費的現代性:一八五○至二○○○年
1. 脆弱環境下的房舍
2. 食物的演化
3. 魚、鹽、肉
4. 興奮劑和飲料
5. 布料與衣物
6. 現代服飾與身分認同
7. 表演:從節日到影劇
第十五章 進步與現代性:一九○○至一九四○年
1. 從絕望到希望
2. 教育和新菁英
3. 一九三○年代國族觀念的勝利
4. 現代性的男子氣概
第十六章 二十世紀中期的危機:一九三〇至一九五四年
1. 經濟危機
2. 日本占領時期
3. 一九四五年革命時分
4. 是革命造就獨立,抑或協商促成獨立?
第十七章 軍方、君主制與馬克思:一九五○至一九九八年的威權主義走向
1. 短暫的民主春天
2. 承繼革命的槍桿子
3. 菲律賓獨裁風格
4. 重塑「被保護的」君主制
5. 印度支那諸王的晚暮
6. 再造泰國法王
7. 共產威權主義
第十八章 商業大崛起:一九六五年以降
1. 終於到來的經濟成長
2. 多點稻子,少點孩子
3. 開放統制經濟
4. 損益得失
5. 黑暗面的代價:環境破壞與貪汙腐敗
第十九章 塑造國族、塑造少數族群:一九四五年以降
1. 高度現代主義時期:一九四五至八○年
2. 教育與國族認同
3. 清教式全球主義
4. 加入整合但多元的世界
第二十章 東南亞地區在世界上的定位
1. 區域的概念
2. 全球性比較
鬼滅超讀解-在討人厭的世界中,將惡鬼滅殺的生存法。【獨家蒐錄:《鬼滅之刃》動漫的真實世界,感受大正時代下的浪漫臺日文化】
定價 $399元
優惠價 $299元
VIP價 $287元
天真的目擊者:二次大戰的孩子們最後的回憶錄
定價 $485元
優惠價 $364元
VIP價 $340元
1875.福爾摩沙之旅:俄國海軍保羅.伊比斯的臺灣調查筆記
定價 $380元
優惠價 $285元
VIP價 $266元
楚材晉育:中國留美學生,1872-1931
定價 $720元
優惠價 $540元
VIP價 $504元
打造美利堅:美國的建國理念及其歷史反思
定價 $600元
優惠價 $474元
VIP價 $468元
古典男裝全圖解:蕾絲、馬褲、燕尾服,深度解密的奢華貴氣西服史
定價 $550元
優惠價 $413元
VIP價 $385元
中國歷史與文化的新探索
定價 $600元
優惠價 $450元
VIP價 $432元
用年表讀通台灣史 / 劉瑋琦、廖珮芸 / 商周
定價 $399元
優惠價 $292元
VIP價 $283元
利瑪竇明清中文文獻資料彙釋
定價 $1,750元
優惠價 $1,540元
VIP價 $1,488元
重探抗戰史(一):從抗日大戰略的形成到武漢會戰1931-1938(全新修訂版)
定價 $680元
優惠價 $510元
VIP價 $47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