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態致勝》卡蘿.杜維克、《象與騎象人》強納森.海德特──推薦
你的情緒不是你的情緒
從自豪的美國人、善體人意的日本人到知恥的台灣人,看我們的文化如何創造情緒
方怡潔|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阿 潑|媒體工作者
海苔熊|科普心理作家、Podcaster
留佩萱|美國諮商教育與督導博士
梁藝瀠(YY)|Vidamore 創辦人
黃之盈|諮商心理師、《恆溫教養》作者
黃揚名|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簡美玲|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
──齊心推薦
本書感謝清華大學榮譽退休教授 宋文里 審訂
「所有人的情緒都是文化的產物」
皮克斯動畫電影《腦筋急轉彎》(Inside out)裡,小女孩萊莉的頭腦裡住了五個情緒小人:樂樂、憂憂、驚驚、厭厭、怒怒;他們會彼此較勁,搶著控制小萊莉的行為。電影描繪情緒的方式,詳實展示了許多西方文化脈絡的人是如何理解情緒的──情緒在人之內、屬於心理的、而且是本質式的(特性永遠不會改變)。
如果這部電影是日本、土耳其、甚至是台灣導演拍的,頭腦裡這五個小人分別會對應到哪些情緒呢?
答案很可能是──根本沒有情緒小人存在。
這是因為在許多文化裡,
情緒有可能不存在於人的「內心」,而是在「人與人之間」。
傳統心理學把情緒視為人的內心活動,因此情緒研究也以個人為中心。然而越來越多證據顯示,在大多數的文化中,情緒經常從社交情境中展開,每一個「情緒事件」也都乘載著截然不同的意義與歷程。
藉由指出另一種看待情緒的方式,作者將帶領讀者看見──
●「羞恥」在台灣是知分寸、懂進退的美德,在美國卻代表個人社交意義上的失敗。
● 經常有興奮感受的美國人更加健康;經常從事平靜活動(如泡澡)的日本人則更長壽。
●「憤怒」讓男性談到更好的薪水,對女性的求職卻毫無幫助。
● 對許多文化而言,「愛」與「快樂」是不值得追求或不重要的情緒。
與他人情緒互動就像在舞池裡共舞,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與周遭的人很可能聽見的是不同的音樂,因而踩著不同的舞步。然而,只要我們能謙遜地放下自身文化對於情緒的假設,解開彼此的情緒,我們仍有能力理解另一種舞步。
跟隨本書,作者將帶領我們跨越文化的邊界,透過相關研究與民族誌,探索世界各地的情緒有何不同、為何不同,並尋找相互理解的可能──
讓我們一起跳出情緒之舞吧!
★國內推薦★
「當我們接受稱讚時,是要咧嘴開懷大方稱謝,還是該臉紅低頭謙稱僥倖?當我們表達愛的時候,是要大聲說出,還是該默默付出?我們的憤怒、嫉妒、悲傷如果全都以真情流露,是會讓我們贏得真性情的稱讚,還是讓社交生活處處碰壁?情緒不管是無意識的流露,或是有意識地選擇,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重點,也是我們參與社會生活與被人理解的媒介。我們該如何表達情緒,又該如何解讀別人的情緒?人類學家與心理學家紛紛指出,情緒不只是個人的,更是互動規範與文化倫理。本書作者探討心理與文化的交會處,把幽微的情緒解說得鞭辟入裡,讓我們在以指尖翻頁之際,不禁想起相似的場景,會心而笑。」
──方怡潔(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對你來說,「幸福」是什麼?你覺得是外在的刺激和樂趣,還是內在的平靜和寧靜?我猜拿著這本書的你,有高機率會選擇後者。不是因為我會算命,而是因為你我都活在「東亞文化」當中。本書作者認為「留意情緒當中的文化差異」是很重要的,例如:
親人過世,我們傾向「節哀順變」,而在西方文化中,人們可能更傾向於表達強烈的情感。
對日本人來說,「丟臉」事關重大;但對美國人而言,這件事就相對沒那麼嚴重。
在印度教文化中,愛被視為一種神聖的力量;而在西方文化中,愛卻被視為一種個人情感。
甚至連『情緒』是怎麼引起的,不同文化的觀點也會有所不同。在強調MINE(我的)情緒的文化中,人們會根據自己的生理變化來判斷自己的情緒;而在強調OURS(我們的)情緒的文化中,人們會根據人與人之間發生的事情來推斷情緒。所以,當下次你再看到一些翻譯書籍上說『每個人應該對自己的情緒負起完全的責任』的時候,再想想。或許你會看見這句話背後的文化預設是什麼。如果你經常和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朋友接觸,那麼這本書可以變成你客觀理解彼此情緒的鑰匙;而如果下次你發現自己對於情緒的理解和別人的理解有所出入,也不要太快做出評價,很可能你正用某一種『眼鏡』在理解世界,而他的眼鏡與你不是同一副。期許我們都能在關係裡保有覺察,讓情緒的說與不說,表達與不表達,都有它的處所可以自在安放。」
──海苔熊(科普心理作家、Podcaster)
「在本書中,作者用很多實際的例子,讓我們見證文化對於情緒的影響,其中也包含了很多台灣的例子,相信會讓讀者們很有感。書中很重要的一個框架:MINE情緒模型與OURS模型的劃分,很值得大家去理解並認同。你會發現,自己以前之所以沒辦法好好接住別人的情緒,可能是因為你只用了同理心,或是你可能只想「感覺他們的感覺」。但是,要接住別人的情緒,你需要用更宏觀的方式,來看待彼此的情緒;在不同文化下是如此,在相同文化下也一樣。希望大家都能在閱讀之後,更加包容彼此的情緒,讓社會更和諧。」
──黃揚名(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海外好評★
芭蒂亞.梅斯基塔關於文化和情緒的研究具有高度原創性又極為重要,而且在形塑情緒科學方面深具影響力。毫無疑問,這是一本開創性的著作。
──卡蘿.杜維克(Carol Dweck),《心態致勝》(Mindset)作者
情緒是在現今世界中生存與興盛,甚至塑造世界的文化工具。本書是情緒文化差異領域的傑出學者的重要傑作,十分值得期待。
──麗莎.費德曼.巴瑞特(Lisa Feldman Barrett),《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How Emotions Are Made)、《關於大腦的七又二分之一堂課》(Seven and a Half Lessons About the Brain)作者
本書由作者三十多年的科學研究與移民經驗出發,呈現許多吸引人的故事與證據充實的見解,深深吸引讀者。讀完本書之後,我們將可了解情緒科學家解答文化問題時如何又為何錯了這麼久,以及芭蒂亞與其他學者如何致力於導正這些錯誤。本書不可不讀。
──芭芭拉.佛列德里克森(Barbara L. Fredrickson),《愛是正能量,不練習,會消失!》(Love 2.0)作者
本書由世界首屈一指的情緒與文化專家擔任導遊,帶領讀者悠遊在世界和心智之中。這趟旅程有趣、充滿迷惑、深入見解和同情。讀到最後,我們將更了解自己、文化,以及全人類共同又各有差異的福祉。
──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象與騎象人》(The Happiness Hypothesis)、《好人總是自以為是》(The Righteous Mind)作者、《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The Coddling of the American Mind)共同作者
在本書中,著名的情感科學家芭蒂亞.梅斯基塔令人信服地表明,要了解跨文化和跨種族鴻溝的人們,需要讓自己沉浸在他們多樣化的情緒現實中。本書是毎個致力於正義和包容的人必讀之作――從執法部門到學校到工作場所都是。
──珍妮佛.艾柏哈特(Jennifer Eberhardt),《偏見的力量》(BIASED)作者
審訂|宋文里
美國伊利諾大學厄巴納─香檳(Urbana-Champaign)校區諮商心理學博士,國立清華大學榮譽退休教授,天主教輔仁大學兼任教授。專長領域為文化心理學、藝術心理學、文化的精神分析、宗教研究、批判教育學等。1986年起在清華大學社人所、社會所先後開設文化心理學、論述心理學、文化的精神分析,乃至其他跨學科專題,後來也延續到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著有《鬼神・巫覡・信仰:宗教的動力心理學八講》、《文化心理學的尋語路:邁向心理學的下一頁》、《心理學與理心術:心靈的社會建構八講》(以上由心靈工坊出版)。
你的情緒不是你的情緒
從自豪的美國人、善體人意的日本人到知恥的台灣人,看我們的文化如何創造情緒
方怡潔|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阿 潑|媒體工作者
海苔熊|科普心理作家、Podcaster
留佩萱|美國諮商教育與督導博士
梁藝瀠(YY)|Vidamore 創辦人
黃之盈|諮商心理師、《恆溫教養》作者
黃揚名|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簡美玲|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
──齊心推薦
本書感謝清華大學榮譽退休教授 宋文里 審訂
「所有人的情緒都是文化的產物」
皮克斯動畫電影《腦筋急轉彎》(Inside out)裡,小女孩萊莉的頭腦裡住了五個情緒小人:樂樂、憂憂、驚驚、厭厭、怒怒;他們會彼此較勁,搶著控制小萊莉的行為。電影描繪情緒的方式,詳實展示了許多西方文化脈絡的人是如何理解情緒的──情緒在人之內、屬於心理的、而且是本質式的(特性永遠不會改變)。
如果這部電影是日本、土耳其、甚至是台灣導演拍的,頭腦裡這五個小人分別會對應到哪些情緒呢?
答案很可能是──根本沒有情緒小人存在。
這是因為在許多文化裡,
情緒有可能不存在於人的「內心」,而是在「人與人之間」。
傳統心理學把情緒視為人的內心活動,因此情緒研究也以個人為中心。然而越來越多證據顯示,在大多數的文化中,情緒經常從社交情境中展開,每一個「情緒事件」也都乘載著截然不同的意義與歷程。
藉由指出另一種看待情緒的方式,作者將帶領讀者看見──
●「羞恥」在台灣是知分寸、懂進退的美德,在美國卻代表個人社交意義上的失敗。
● 經常有興奮感受的美國人更加健康;經常從事平靜活動(如泡澡)的日本人則更長壽。
●「憤怒」讓男性談到更好的薪水,對女性的求職卻毫無幫助。
● 對許多文化而言,「愛」與「快樂」是不值得追求或不重要的情緒。
與他人情緒互動就像在舞池裡共舞,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與周遭的人很可能聽見的是不同的音樂,因而踩著不同的舞步。然而,只要我們能謙遜地放下自身文化對於情緒的假設,解開彼此的情緒,我們仍有能力理解另一種舞步。
跟隨本書,作者將帶領我們跨越文化的邊界,透過相關研究與民族誌,探索世界各地的情緒有何不同、為何不同,並尋找相互理解的可能──
讓我們一起跳出情緒之舞吧!
★國內推薦★
「當我們接受稱讚時,是要咧嘴開懷大方稱謝,還是該臉紅低頭謙稱僥倖?當我們表達愛的時候,是要大聲說出,還是該默默付出?我們的憤怒、嫉妒、悲傷如果全都以真情流露,是會讓我們贏得真性情的稱讚,還是讓社交生活處處碰壁?情緒不管是無意識的流露,或是有意識地選擇,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重點,也是我們參與社會生活與被人理解的媒介。我們該如何表達情緒,又該如何解讀別人的情緒?人類學家與心理學家紛紛指出,情緒不只是個人的,更是互動規範與文化倫理。本書作者探討心理與文化的交會處,把幽微的情緒解說得鞭辟入裡,讓我們在以指尖翻頁之際,不禁想起相似的場景,會心而笑。」
──方怡潔(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對你來說,「幸福」是什麼?你覺得是外在的刺激和樂趣,還是內在的平靜和寧靜?我猜拿著這本書的你,有高機率會選擇後者。不是因為我會算命,而是因為你我都活在「東亞文化」當中。本書作者認為「留意情緒當中的文化差異」是很重要的,例如:
親人過世,我們傾向「節哀順變」,而在西方文化中,人們可能更傾向於表達強烈的情感。
對日本人來說,「丟臉」事關重大;但對美國人而言,這件事就相對沒那麼嚴重。
在印度教文化中,愛被視為一種神聖的力量;而在西方文化中,愛卻被視為一種個人情感。
甚至連『情緒』是怎麼引起的,不同文化的觀點也會有所不同。在強調MINE(我的)情緒的文化中,人們會根據自己的生理變化來判斷自己的情緒;而在強調OURS(我們的)情緒的文化中,人們會根據人與人之間發生的事情來推斷情緒。所以,當下次你再看到一些翻譯書籍上說『每個人應該對自己的情緒負起完全的責任』的時候,再想想。或許你會看見這句話背後的文化預設是什麼。如果你經常和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朋友接觸,那麼這本書可以變成你客觀理解彼此情緒的鑰匙;而如果下次你發現自己對於情緒的理解和別人的理解有所出入,也不要太快做出評價,很可能你正用某一種『眼鏡』在理解世界,而他的眼鏡與你不是同一副。期許我們都能在關係裡保有覺察,讓情緒的說與不說,表達與不表達,都有它的處所可以自在安放。」
──海苔熊(科普心理作家、Podcaster)
「在本書中,作者用很多實際的例子,讓我們見證文化對於情緒的影響,其中也包含了很多台灣的例子,相信會讓讀者們很有感。書中很重要的一個框架:MINE情緒模型與OURS模型的劃分,很值得大家去理解並認同。你會發現,自己以前之所以沒辦法好好接住別人的情緒,可能是因為你只用了同理心,或是你可能只想「感覺他們的感覺」。但是,要接住別人的情緒,你需要用更宏觀的方式,來看待彼此的情緒;在不同文化下是如此,在相同文化下也一樣。希望大家都能在閱讀之後,更加包容彼此的情緒,讓社會更和諧。」
──黃揚名(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海外好評★
芭蒂亞.梅斯基塔關於文化和情緒的研究具有高度原創性又極為重要,而且在形塑情緒科學方面深具影響力。毫無疑問,這是一本開創性的著作。
──卡蘿.杜維克(Carol Dweck),《心態致勝》(Mindset)作者
情緒是在現今世界中生存與興盛,甚至塑造世界的文化工具。本書是情緒文化差異領域的傑出學者的重要傑作,十分值得期待。
──麗莎.費德曼.巴瑞特(Lisa Feldman Barrett),《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How Emotions Are Made)、《關於大腦的七又二分之一堂課》(Seven and a Half Lessons About the Brain)作者
本書由作者三十多年的科學研究與移民經驗出發,呈現許多吸引人的故事與證據充實的見解,深深吸引讀者。讀完本書之後,我們將可了解情緒科學家解答文化問題時如何又為何錯了這麼久,以及芭蒂亞與其他學者如何致力於導正這些錯誤。本書不可不讀。
──芭芭拉.佛列德里克森(Barbara L. Fredrickson),《愛是正能量,不練習,會消失!》(Love 2.0)作者
本書由世界首屈一指的情緒與文化專家擔任導遊,帶領讀者悠遊在世界和心智之中。這趟旅程有趣、充滿迷惑、深入見解和同情。讀到最後,我們將更了解自己、文化,以及全人類共同又各有差異的福祉。
──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象與騎象人》(The Happiness Hypothesis)、《好人總是自以為是》(The Righteous Mind)作者、《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The Coddling of the American Mind)共同作者
在本書中,著名的情感科學家芭蒂亞.梅斯基塔令人信服地表明,要了解跨文化和跨種族鴻溝的人們,需要讓自己沉浸在他們多樣化的情緒現實中。本書是毎個致力於正義和包容的人必讀之作――從執法部門到學校到工作場所都是。
──珍妮佛.艾柏哈特(Jennifer Eberhardt),《偏見的力量》(BIASED)作者
審訂|宋文里
美國伊利諾大學厄巴納─香檳(Urbana-Champaign)校區諮商心理學博士,國立清華大學榮譽退休教授,天主教輔仁大學兼任教授。專長領域為文化心理學、藝術心理學、文化的精神分析、宗教研究、批判教育學等。1986年起在清華大學社人所、社會所先後開設文化心理學、論述心理學、文化的精神分析,乃至其他跨學科專題,後來也延續到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著有《鬼神・巫覡・信仰:宗教的動力心理學八講》、《文化心理學的尋語路:邁向心理學的下一頁》、《心理學與理心術:心靈的社會建構八講》(以上由心靈工坊出版)。
目錄
序言
第一章 情緒,無法翻譯
第二章 情緒是「我們的」(OURS),還是「我的」(MINE)?
第三章 教養孩子
第四章 「正確」與「錯誤」的情緒
第五章 建立連結和感覺愉悅
第六章 言內之意
第七章 學跳華爾滋
第八章 在多元文化世界中探索情緒
後記
致謝
註釋
序言
第一章 情緒,無法翻譯
第二章 情緒是「我們的」(OURS),還是「我的」(MINE)?
第三章 教養孩子
第四章 「正確」與「錯誤」的情緒
第五章 建立連結和感覺愉悅
第六章 言內之意
第七章 學跳華爾滋
第八章 在多元文化世界中探索情緒
後記
致謝
註釋
被逼到躺平的我,難道從此就這樣了嗎?:不盲目樂觀、不放大絕望,韓國N拋世代青年與你一同拆解無力感,找到度過一天的力量
定價 $360元
優惠價 $263元
VIP價 $256元
我為什麼老是說這種話?:從改變所說的話開始,走出一再重複的人生困境
定價 $380元
優惠價 $275元
VIP價 $266元
從今以後,我就是美好
定價 $420元
優惠價 $319元
VIP價 $311元
人間好時節
定價 $300元
優惠價 $225元
VIP價 $216元
當恐懼遇見愛:在關係中療癒害怕與不安,找回無懼的愛
定價 $380元
優惠價 $285元
VIP價 $274元
療心卡 2:42把促進關係的心靈之鑰
定價 $1,280元
優惠價 $960元
VIP價 $896元
最高快樂人生:通往真正快樂的十大步驟
定價 $460元
優惠價 $354元
VIP價 $345元
哇!人生超讚der!(才怪)
定價 $400元
優惠價 $300元
VIP價 $292元
相信自己,才是完整的你:覺察自我的27個練習(新生代作家高瑞希首本著作)
定價 $360元
優惠價 $270元
VIP價 $252元
蘇瀅無所畏-敢輸才會贏
定價 $380元
優惠價 $285元
VIP價 $274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