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USKIN
JANUSKIN

菩提大道:《菩提道次第略論》講記(全套三冊不分售)

型號/ISBN:9786263188150

品牌/出版社:商周

製造商/作者:濟群法師

上市日/出版日:2023-09-07

規格:平裝/17x23cm/1088頁

數  量:

定價:$1,500元

特惠價:$1,125 元

VIP價:$1,050 元

配送方式: 超商、宅配

配送地區:台澎金馬

付款方式:ATM、信用卡、貨到付款、取貨付款

與好友分享
在修學路上,有干擾、有誘惑,有種種不期而至的意外,
我們靠什麼來堅守、來面對、來解決?
《道次第》給予我們的,就是步步向前的引導,不再退轉的力量。

怎樣才能使學人在短時間內把握修學要領,在菩提道上穩步前行?在多年探索實踐中,濟群法師認為,《菩提道次第論》恰能契合這一需要。
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論》包括《廣論》和《略論》兩部,完整概括了走入佛門至成就佛道的全部過程。《廣論》是宗喀巴大師46歲時所造,從道前基礎開始,由下士道(人天乘)、中士道(聲聞乘)、上士道(菩薩乘)層層遞進,將三乘佛法總攝於一成佛之道。但《廣論》卷帙浩繁,普通根機者往往望而生畏,故宗喀巴大師於59歲時另造《菩提道次第略論》,將《廣論》核心內容作了概括,並完整保留其中關於修法部分的內容。可以說,它不僅是《廣論》的簡化版,也是修持版,實用版。
本書是濟群法師所有著述中歷時最久的一部書稿,從記錄到完成,六度寒暑,幾易其稿。其中,凝聚著法師多年來對佛法修學體系建設的思考和實踐,更凝聚著他對四眾佛子的切切悲心。
在本書中,濟群法師藉由講課《道次第》的因緣,將他多年以來對佛法的思考和探索作了全面梳理。法師的講解重點,是立足於《道次第》的整體建構,揭示每個修學階段的重點和運作原理,並對各修學環節之間的相互關聯做了深入剖析,使學人由表及裡,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道次第》為我們提供了修行的完整要素,同時建構了合理的次第。不管你是上根利智,還是普通根機,都可以從中受益。按照這個模式的引導,哪怕你面對的是喜瑪拉雅山乃至須彌山,也有樓梯讓你一步步地向上,假以時日,就能走到山頂。
目錄:
※第一冊※
前言
學習《道次第》的意義
一、修行要做什麼
二、《道次第》的殊勝
三、《道次第》的修學意義
四、《道次第》的組織架構
五、如何修學《道次第》
序論
一、皈敬頌
二、本論內容及造論意趣
三、本論作者及殊勝傳承
  1.氏族圓滿
  2.求學經歷
  3.成就功德
  4.所作事業
  5.造論條件
  6.傳法弟子
四、本論之殊勝
  1.會通一切經教互不相違
  2.顯示一切經教皆為教授
  3.易得佛密意
  4.自能滅除極大惡行
五、說聽軌則
  1.聞法軌則
  2.說法軌則
  3.完結時共作軌則
正論──修習引導次第
第一章 依止善知識為入道根本
 第一節 選擇善知識與修習依止法
  一、所依善知識之相
   1.具戒
   2.具定
   3.具慧
   4.教富饒
   5.通達真實
   6.德勝於己
   7.善說法
   8.具悲憫
   9.精進
   10.斷疲厭
  二、能依弟子之相
   1.質直
   2.具慧
   3.求法義
  三、依止之法
   1.意樂依止
   2.加行依止
  四、依止的勝利
  五、不依止的過患
  六、總明其義
 第二節 略示修法
  一、加行修法
   1.灑掃住處
   2.陳設供養
   3.身具威儀,至誠修習皈依
   4.觀想資糧田
   5.依七支供集資淨障
   6.三事求加
  二、正行修法
   1.總說修法
   2.修習依止法
  三、結行修法
  四、未修中間
   1.守護根門
   2.正知而行
   3.於食知量
   4.悎寤瑜伽
   5.略示修法,貫穿全論
  五、破斥二種妄見
   1.止觀不可偏廢
   2.何時修觀?何時修止?
   3.破斥謬說
   4.觀察修是入三摩地勝方便
第二章 於有暇身勸受心要
 第一節 暇滿人身的重大意義
  一、何為暇滿人身
   1.離八無暇
   2.具十圓滿
  二、暇滿人身的重大意義
   1.能成究竟利益
   2.感歎未能用好
  三、思惟人身難得
   1.總說難得
   2.求受心要,須修四法
   3.從因果門思惟難得
   4.勸勉
 第二節 三士道的建立及生起決定
  一、三士道的建立
   1.兩種利益
   2.下士道施設
   3.中士道施設
   4.上士道施設
  二、道次第引導之相
   1.三士道關係
   2.發菩提心入大乘之門
   3.思惟發心勝利
   4.修中下意樂引發菩提心
   5.發菩提心,受菩薩戒
   6.修習止觀
   7.廣大道與甚深道
   8.轉入密乘
  三、三士道建立原理
   1.三士道施設的理由
   2.引教證明
  四、道前基礎的總結
※第二冊※
第三章 共下士道修心次第
 第一節 念死無常
  一、不念死的過患
  二、念死的勝利
  三、發何種念死心
  四、修念死之法
   1.思惟定死
   2.思惟死期無定
   3.死時除佛法外餘皆無益
   4.念死為入道之本
 第二節 念三惡趣苦
  一、思惟惡趣苦的意義
  二、思惟地獄苦
   1.大有情地獄苦
   2.近邊地獄苦
   3.寒冰地獄苦
   4.孤獨地獄苦
  三、思惟傍生苦
  四、思惟餓鬼苦
  五、念苦引發精進
 第三節 皈依三寶
  一、皈依之因
  二、思惟皈依境的殊勝
   1.抉擇應皈依之境
   2.明可皈依之相
  三、如何修習皈依
   1.知三寶功德
   2.知三寶差別
   3.自誓皈依三寶
   4.不皈依餘處
  四、皈依後應學之次第
   1.各別學處
   2.共同學處
 第四節 深信業果
  一、思惟業果總相
   1.業決定之理
   2.業增長廣大
   3.業不作不得
   4.業作已不失
  二、十不善業道
   1.殺生
   2.不與取
   3.邪淫
   4.妄語
   5.離間語
   6.粗惡語
   7.綺語
   8.貪業
   9.嗔業
   10.邪見
  三、依不善業論業果輕重
   1.依《本地分》說六種業果輕重
   2.依四門力大說業果輕重
  四、十不善業果報差別
   1.異熟果
   2.等流果
   3.增上果
  五、依十不善業說十善業
  六、業的種類
   1.引滿差別
   2.定不定受差別
   3.決定受差別
  七、完美人生的因果差別
   1.異熟功德及業用
   2.異熟之因有八
   3.具三緣,得殊勝果
  八、不善業的認知及對治
   1.總說對治
   2.四力凈修之法
  九、下士道發心之量
  十、除邪分別
第四章 共中士道修心次第
 第一節 共中士之發心(出離心)
 第二節 思惟輪迴之苦(苦諦)
  一、先說苦諦的密意
  二、思惟輪迴總苦
   1.認識止觀的重要
   2.思想八苦
   3.思惟六苦
  三、思惟輪迴別苦
   1.三惡趣之苦
   2.人道之苦
   3.阿修羅之苦
   4.天道之苦
 第三節 思惟流轉次第(集諦)
  一、煩惱發生之相
   1.正明煩惱
   2.煩惱生起次第
   3.煩惱的過患
  二、業積集增長之相
   1.業的認識
   2.業如何增長
  三、死亡與結生相續之相
   1.死緣
   2.死心
   3.暖從何收
   4.死後成中有之理
   5.生有結生之相
 第四節 中士道發心之量與上士發心差別
  一、發心之量
  二、除邪分別
 第五節 抉擇解脫道之自性(道諦)
  一、發出離心
  二、依何身滅除生死
  三、修何道而為滅除
   1.當依三學
   2.說戒功德
   3.毀戒過患
   4.如何守護
   5.勸勉守護
※第三冊※
第五章 上士道修心次第
 第一節 菩提心的殊勝
  一、大乘教法的殊勝
  二、菩提心在大乘中的不共地位
 第二節 菩提心如何發起
  一、七因果修法
   1.大悲為大乘根本
   2.於有情修平等心
   3.七因果修習法
   4.發心特徵及差別
  二、自他相換修法
   1.自他相換的意義
   2.自他相換的成立及原理
   3.自他相換的修習次第
   4.菩提心發生之量
  三、受持菩提心儀軌
   1.從何處受
   2.以何身受
   3.菩提心受持軌則
   4.如何守護菩提心
   5.犯已還淨法
 第三節 菩薩行的安立
  一、菩薩行的兩大內容
   2.方便與慧,隨學一分,不得成佛
  二、菩薩行的安立
   1.六度的安立
   2.六度的安立次第及原理
 第四節 廣說菩薩行
  一、布施學處
   1.布施自性
   2.布施差別
   3.身心生起之法
  二、持戒學處
   1.戒之自性
   2.戒之差別
   3.身心生起之法
  三、忍辱學處
   1.忍辱自性
   2.忍辱差別
   3.身心生起之法
  四、精進學處
   1.精進自性
   2.精進差別
   3.身心生起之法
  五、靜慮學處
   1.靜慮自性
   2.靜慮差別
   3.身心生起之法
  六、智慧學處
   1.智慧自性
   2.智慧差別
   3.身心生起之法
  七、學行四攝以利他
   1.為成熟有情,修習四攝
   2.四攝安立的理由
   3.定動中如何修習
 結束語
 

只要貼上以下連結網址就可以將本頁面分享到 FB、LINE或其他您的任何社群空間!

https://comfibooks.com/product_detail?id=152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