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如何辨識方向?建立方向感、空間意識、拓展社群的人類大腦導航祕密
-
東坡解:Wayfinding: The Art and Science of How We Find and Lose Our Way
型號/ISBN:9786263105300
品牌/出版社:麥田
製造商/作者:麥可.龐德Michael Bond
-
上市日/出版日:2023-10-28
規格:平裝/14.8x21cm/338頁
數 量:
定價:$450元
特惠價:$329 元
VIP價:$320 元
-
配送方式: 超商、宅配
配送地區:台澎金馬
付款方式:ATM、信用卡、貨到付款、取貨付款
為什麼有些人比較常迷路?空間感與延續生命有關?
英國心理學學會獎得主、人類行為學專家帶你找回大腦天生的導航力!
★《星期日泰晤士報》、《新政治家》、《新科學人》、《蘇格蘭人報》一致推薦
★亞馬遜網路書店4.4分高分評價、水石書店讀者5分完美讚譽
▍本書特色
1. 作者用生動的筆法,條理清晰、循序漸進地讓讀者深入各章內容。
2. 科普類書籍大多充滿了生硬艱澀的科學理論與詞彙。有別於此,本書列舉了許多科學現象的文化解釋、認知心理學說明以及歷史故事。對於想了解大腦運作的科學入門讀者來說不僅容易閱讀,也能夠與自身經驗產生共鳴。
3. 在科技高度發展的時代下,近幾年不乏一些關於科技「危害」人類的討論。在此主題下,《大腦如何辨識方向》從許多腦科學書籍中脫穎而出,是少數針對方向感、空間感,並結合社交能力、迷路時焦慮心理等主題的科普書。
4. 儘管順應著科技「危害」人類的脈絡而起,本書作者並不打算譴責科技產品,而是提供了在生活與心理健康上更為實用的見解。本書不單以科學解釋人類找路的經驗與能力。作者更以科學事實為基礎,提供人們一些生活、生命的建議。在談論尋路的科學、心理學背景之餘,同時討論與人們切身相關的主題。
▍專家好評推薦
泛科學
焦傳金(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蔡宇哲(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劉秀枝(台北榮總特約醫師、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臨床兼任教授)
謝伯讓(台大心理系教授)
▍內容簡介
為什麼我們隨時想自問「我在哪裡」、「我是誰」?
失智症患者為什麼容易走失?
原來,一切都是因為大腦內建的「導航」機制!
現代人要移動的時候,只需將地址輸入Google Map就可以獲得最佳路徑,那麼,在GPS定位系統發明之前的人都是怎麼找路?在滿是路標的都市裡,我們為什麼還是會迷路?在於導航科技盛行的今日,當「空間」概念從山林田野間的道路地景變成地圖上的兩點一線,人類的大腦又有什麼樣的變化?
本書從大腦科學、認知心理學切入,介紹人類內建的方向感如何運作。從七萬五千年前人類首次長途遷移的歷史、以地形特徵命名的古代地名故事、負責提供大腦認知地圖的海馬迴功能,到令人失去判斷力的迷路焦慮心理與方向感優劣的性別差異話題……作者拆解日常的找路過程,讓讀者重新認識大腦,更揭示科技對空間意識的嚴重影響。透過刻意迷路的練習,不僅有助於降低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更能找回大腦天生的導航能力。
▍精采摘錄
1. 本書其一旨在解釋人類如何做到這一點:大腦如何描繪「認知地圖」,讓我們在從未踏及的地方也能認清方向。更重要的是,這關乎我們與環境的關係,以及我們對周遭世界的理解如何影響自身的心理與行為。人類看待物質空間的方式,對物種演化至關重要。……除了將我們定義為尋路人,這種能力也影響了一些重要的認知功能,包含抽象思考、想像力、部分的記憶力甚至語言。人類在心理與生理上都是空間性動物。
2. 在神經科學實驗室裡,研究人員大部分時間都在窺探老鼠的大腦,而他們選擇的食物(給老鼠吃,不是自己要吃的)是維多滋的巧克力口味脆麥圈。需要誘騙毛茸茸的實驗對象時,他們便會拿出這種食物。飢不擇食的老鼠一向會屈服,唯獨一次例外。大鼠頭一次到陌生環境時,沒有任何食物能夠引起牠的欲望。好奇又害怕的牠會在新的地域四處嗅聞、爬牆探索,偶爾還會衝出界。比起填飽肚子,牠更急於巡遊這個空間。
3. 潔拉爾丁.拉姬,來自田納西州的六十六歲退休護士,於二○一三年七月在雷丁頓附近失蹤,當時她嘗試徒步走完阿帕拉契山徑,這是一條國家級健行路線,……她獨自一人在荒野中撐了至少十九天才因曝曬過度與飢餓而身亡,比許多專家推估的還要久。她並不知道,在那段期間,有一支搜救犬隊經過且距離她不到一百公尺,她不知道自己的營地與山徑的直線距離只有零點八公里,她不知道當初如果往下坡一直走,很快就會看到一條舊鐵路,而沿著那條鐵路不管往左或右,最終都能脫困。
4. 原地打轉的行為,會發生在環境中無明顯地標或空間邊界、以及放眼望去的景色相去無幾的情況下。如果沒有固定的參考點,我們便會四處迷走。太陽或月亮可作為找路的依歸,但假使你未留意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變化,方向感可能會越來越混亂。
5. 對GPS的依賴,讓我們失去了許多東西。這項科技將世界變成嵌入數位裝置裡的抽象實體。為了百分之百確定自己身在何處,我們犧牲了地域感。利用GPS找路時,我們不再需要注意地形輪廓與景物的色彩、記住走過了多少個十字路口、留意地景的形狀或特徵,或者記錄自己走了多遠。我們承擔了對周遭環境漠不關心的代價,而這樣的冷漠使我們變得無知。沒有了敘述旅程的故事,我們不再是尋路人。
▍媒體與專家好評
一本經過深入研究的科普書,解釋了人們是如何迷路的,以及為什麼某些人比其他人具有更好的導航技能。──《旁觀者》週刊
方向感對於智力的發展至關重要,而這是否意味著我們的自動駕駛、路線規劃等軟體使我們變得愚蠢?麥可.龐德在本書中針對相關議題進行調查。──《新科學人》
令人著迷!本書講述驚人航海壯舉的故事。本書巧妙、動人地證明了:人類終究是空間性的存在。──《星期日泰晤士報》
這本迷人的書是關於人類的天賦,作者於此提出了一個令人信服的論據,即我們從A地到B地的古老能力不僅僅是地理問題。──《新政治家》
近期讀過最有趣的書之一!──《蘇格蘭人報》
麥可.龐德精采地解釋了人腦如何為了保持方向感而進化,並提出關於與當代生活息息相關的有趣問題……這是一本文辭優美、研究詳盡的書,我非常喜歡。──伊莎貝拉.特里,《野性:大自然回歸英國農場》作者
我希望這本書能啟發人們去探索自己的「導航功能」,他們將會感到非常驚喜!──完成全球首例單人不間斷環球航行的英國水手羅賓.諾克斯-約翰斯頓
深入探索本質的迷人之旅!──英國作家、編輯、冒險家貝內迪克特.艾倫
英國心理學學會獎得主、人類行為學專家帶你找回大腦天生的導航力!
★《星期日泰晤士報》、《新政治家》、《新科學人》、《蘇格蘭人報》一致推薦
★亞馬遜網路書店4.4分高分評價、水石書店讀者5分完美讚譽
▍本書特色
1. 作者用生動的筆法,條理清晰、循序漸進地讓讀者深入各章內容。
2. 科普類書籍大多充滿了生硬艱澀的科學理論與詞彙。有別於此,本書列舉了許多科學現象的文化解釋、認知心理學說明以及歷史故事。對於想了解大腦運作的科學入門讀者來說不僅容易閱讀,也能夠與自身經驗產生共鳴。
3. 在科技高度發展的時代下,近幾年不乏一些關於科技「危害」人類的討論。在此主題下,《大腦如何辨識方向》從許多腦科學書籍中脫穎而出,是少數針對方向感、空間感,並結合社交能力、迷路時焦慮心理等主題的科普書。
4. 儘管順應著科技「危害」人類的脈絡而起,本書作者並不打算譴責科技產品,而是提供了在生活與心理健康上更為實用的見解。本書不單以科學解釋人類找路的經驗與能力。作者更以科學事實為基礎,提供人們一些生活、生命的建議。在談論尋路的科學、心理學背景之餘,同時討論與人們切身相關的主題。
▍專家好評推薦
泛科學
焦傳金(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蔡宇哲(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劉秀枝(台北榮總特約醫師、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臨床兼任教授)
謝伯讓(台大心理系教授)
▍內容簡介
為什麼我們隨時想自問「我在哪裡」、「我是誰」?
失智症患者為什麼容易走失?
原來,一切都是因為大腦內建的「導航」機制!
現代人要移動的時候,只需將地址輸入Google Map就可以獲得最佳路徑,那麼,在GPS定位系統發明之前的人都是怎麼找路?在滿是路標的都市裡,我們為什麼還是會迷路?在於導航科技盛行的今日,當「空間」概念從山林田野間的道路地景變成地圖上的兩點一線,人類的大腦又有什麼樣的變化?
本書從大腦科學、認知心理學切入,介紹人類內建的方向感如何運作。從七萬五千年前人類首次長途遷移的歷史、以地形特徵命名的古代地名故事、負責提供大腦認知地圖的海馬迴功能,到令人失去判斷力的迷路焦慮心理與方向感優劣的性別差異話題……作者拆解日常的找路過程,讓讀者重新認識大腦,更揭示科技對空間意識的嚴重影響。透過刻意迷路的練習,不僅有助於降低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更能找回大腦天生的導航能力。
▍精采摘錄
1. 本書其一旨在解釋人類如何做到這一點:大腦如何描繪「認知地圖」,讓我們在從未踏及的地方也能認清方向。更重要的是,這關乎我們與環境的關係,以及我們對周遭世界的理解如何影響自身的心理與行為。人類看待物質空間的方式,對物種演化至關重要。……除了將我們定義為尋路人,這種能力也影響了一些重要的認知功能,包含抽象思考、想像力、部分的記憶力甚至語言。人類在心理與生理上都是空間性動物。
2. 在神經科學實驗室裡,研究人員大部分時間都在窺探老鼠的大腦,而他們選擇的食物(給老鼠吃,不是自己要吃的)是維多滋的巧克力口味脆麥圈。需要誘騙毛茸茸的實驗對象時,他們便會拿出這種食物。飢不擇食的老鼠一向會屈服,唯獨一次例外。大鼠頭一次到陌生環境時,沒有任何食物能夠引起牠的欲望。好奇又害怕的牠會在新的地域四處嗅聞、爬牆探索,偶爾還會衝出界。比起填飽肚子,牠更急於巡遊這個空間。
3. 潔拉爾丁.拉姬,來自田納西州的六十六歲退休護士,於二○一三年七月在雷丁頓附近失蹤,當時她嘗試徒步走完阿帕拉契山徑,這是一條國家級健行路線,……她獨自一人在荒野中撐了至少十九天才因曝曬過度與飢餓而身亡,比許多專家推估的還要久。她並不知道,在那段期間,有一支搜救犬隊經過且距離她不到一百公尺,她不知道自己的營地與山徑的直線距離只有零點八公里,她不知道當初如果往下坡一直走,很快就會看到一條舊鐵路,而沿著那條鐵路不管往左或右,最終都能脫困。
4. 原地打轉的行為,會發生在環境中無明顯地標或空間邊界、以及放眼望去的景色相去無幾的情況下。如果沒有固定的參考點,我們便會四處迷走。太陽或月亮可作為找路的依歸,但假使你未留意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變化,方向感可能會越來越混亂。
5. 對GPS的依賴,讓我們失去了許多東西。這項科技將世界變成嵌入數位裝置裡的抽象實體。為了百分之百確定自己身在何處,我們犧牲了地域感。利用GPS找路時,我們不再需要注意地形輪廓與景物的色彩、記住走過了多少個十字路口、留意地景的形狀或特徵,或者記錄自己走了多遠。我們承擔了對周遭環境漠不關心的代價,而這樣的冷漠使我們變得無知。沒有了敘述旅程的故事,我們不再是尋路人。
▍媒體與專家好評
一本經過深入研究的科普書,解釋了人們是如何迷路的,以及為什麼某些人比其他人具有更好的導航技能。──《旁觀者》週刊
方向感對於智力的發展至關重要,而這是否意味著我們的自動駕駛、路線規劃等軟體使我們變得愚蠢?麥可.龐德在本書中針對相關議題進行調查。──《新科學人》
令人著迷!本書講述驚人航海壯舉的故事。本書巧妙、動人地證明了:人類終究是空間性的存在。──《星期日泰晤士報》
這本迷人的書是關於人類的天賦,作者於此提出了一個令人信服的論據,即我們從A地到B地的古老能力不僅僅是地理問題。──《新政治家》
近期讀過最有趣的書之一!──《蘇格蘭人報》
麥可.龐德精采地解釋了人腦如何為了保持方向感而進化,並提出關於與當代生活息息相關的有趣問題……這是一本文辭優美、研究詳盡的書,我非常喜歡。──伊莎貝拉.特里,《野性:大自然回歸英國農場》作者
我希望這本書能啟發人們去探索自己的「導航功能」,他們將會感到非常驚喜!──完成全球首例單人不間斷環球航行的英國水手羅賓.諾克斯-約翰斯頓
深入探索本質的迷人之旅!──英國作家、編輯、冒險家貝內迪克特.艾倫
目錄:
序言
第一章 第一批找路人
第二章 漫遊的權利
第三章 腦中地圖
第四章 思維空間
第五章 從甲地到乙地,再從乙地到甲地
第六章 各行其路
第七章 自然導航者
第八章 迷路心理學
第九章 在城市中找路
第十章 我在這裡嗎?
第十一章 結語:路的盡頭
序言
第一章 第一批找路人
第二章 漫遊的權利
第三章 腦中地圖
第四章 思維空間
第五章 從甲地到乙地,再從乙地到甲地
第六章 各行其路
第七章 自然導航者
第八章 迷路心理學
第九章 在城市中找路
第十章 我在這裡嗎?
第十一章 結語:路的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