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社會結構壓迫與受害者主體性經典之作◎
他們都曾夢想成為比上一代更好的人。可是為什麼總會掉回街頭暴力、地下經濟的泥淖,困在社會底層無法翻身?是什麼把他們推向社會邊緣,他們又是如何在集體毀滅中,掙扎著尋求個人尊嚴?
半世紀前,伯恩斯坦的《西城故事》描繪了1950年代紐約的波多黎各移民,呈現他們的貧窮、暴力、犯罪,街頭上的逞兇鬥狠、種族歧視,以及美國人與移民間、移民本身不同世代間無所不在的文化衝突。到了1990年代,布古瓦筆下紐約東哈林區的埃巴里歐似乎沒有太大的不同。
這裡住的一直都是紐約最窮的一群人。從早期的愛爾蘭人、義大利人,然後是波多黎各人,以及接下來的墨西哥人,他們因為不同原因遠離家鄉,在這個全世界最富裕城市的角落奮力求生,努力尋求向上流動的可能。
《尋找尊嚴》的時間點落在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研究對象是紐約東哈林區的波多黎各移民,人類學家布古瓦最初著眼的是紐約內城的貧窮與種族隔離,以及這群移民是如何在整個社會及政治極度不友善的環境下,成為經濟邊緣、毫無未來可言的一群人。但問題不僅止於此,這些移民一方面被美國主流社會和合法經濟體系排除在外,而當時美國的經濟轉型又使得他們即使找得到工作,也缺乏應對這份工作的文化資本,更別說還必須面對工作中無所不在的種族歧視,以及挑戰傳統波多黎各男子氣概的性別互動。這些無法融入主流社會第二代或第三代波多黎各移民,可能掉回油水豐厚的藥物經濟,或是街頭暴力與物質濫用的泥淖,並為了尋求尊嚴,被激發出一種與外界對立的「內城街頭文化」,重新發明出屬於他們的生活模式。諷刺的是,原本想要反抗結構壓迫、尋求個人尊嚴的街頭文化,卻往往導致這些街頭求生者更加走向毀滅。
布古瓦的研究奠基於文化生產理論的分析架構,並採用女性主義的概念,也從政治經濟學角度,試圖理解美國都會的長期貧窮與被社會邊緣化的經驗,另一方面,他更為這些理論分析賦予血肉。布古瓦花了幾百個晚上在街頭及快克站晃蕩,在那裡觀察藥頭和上癮者。他錄下他們的對話和人生故事、拜訪他們的家人、參加他們的派對或朋友聚會,他也訪談了那些快克藥頭的配偶、愛人、手足、母親、祖母,情況允許的話還有他們的父親。他以大量充滿細節的對話、極具爭議性的描繪,見證了人們的受苦,讓讀者不只停留在快克藥頭所面臨的結構性壓迫,而能真實有感地碰觸到這個邊緣社群裡,人們的「個體自主性、性別與家庭在這些經驗裡的核心位置」。
這本書不是關於快克,也不是關於用藥本身。當然,藥癮及物質濫用是形塑街頭日常生活形態最直接、也最殘酷的元素,但內城的物質濫用其實是一種病徵,存在於底下更深層的,是將人推向社會邊緣的各種動力。這本書記錄了這個過程,以及普里莫、凱薩、糖糖、雷伊⋯⋯這一個個書中主角如何在貧窮門檻邊緣掙扎著生存,並想要贏得尊嚴的生命故事。
「聚焦於結構通常會模糊一項事實:人是自身歷史積極的行動者,而不只是被動的受害者。民族誌的研究方法能解救出困在更巨大結構性力量中的『人質』,讓他們重新成為得以形塑自身未來的、一個個真實的『人』。……在我的紀錄中,都會窮人為了逃出、規避困住他們且造成隔離及邊緣化的結構,各自發展出一系列不同的策略,只是有些策略反而導致了自身的苦難。我之所以將這一切寫下來,是希望『人類學的書寫可以是一種抵抗的現場』,同時抱持社會科學家應該也能『面對權力』的信念。」
他們都曾夢想成為比上一代更好的人。可是為什麼總會掉回街頭暴力、地下經濟的泥淖,困在社會底層無法翻身?是什麼把他們推向社會邊緣,他們又是如何在集體毀滅中,掙扎著尋求個人尊嚴?
半世紀前,伯恩斯坦的《西城故事》描繪了1950年代紐約的波多黎各移民,呈現他們的貧窮、暴力、犯罪,街頭上的逞兇鬥狠、種族歧視,以及美國人與移民間、移民本身不同世代間無所不在的文化衝突。到了1990年代,布古瓦筆下紐約東哈林區的埃巴里歐似乎沒有太大的不同。
這裡住的一直都是紐約最窮的一群人。從早期的愛爾蘭人、義大利人,然後是波多黎各人,以及接下來的墨西哥人,他們因為不同原因遠離家鄉,在這個全世界最富裕城市的角落奮力求生,努力尋求向上流動的可能。
《尋找尊嚴》的時間點落在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研究對象是紐約東哈林區的波多黎各移民,人類學家布古瓦最初著眼的是紐約內城的貧窮與種族隔離,以及這群移民是如何在整個社會及政治極度不友善的環境下,成為經濟邊緣、毫無未來可言的一群人。但問題不僅止於此,這些移民一方面被美國主流社會和合法經濟體系排除在外,而當時美國的經濟轉型又使得他們即使找得到工作,也缺乏應對這份工作的文化資本,更別說還必須面對工作中無所不在的種族歧視,以及挑戰傳統波多黎各男子氣概的性別互動。這些無法融入主流社會第二代或第三代波多黎各移民,可能掉回油水豐厚的藥物經濟,或是街頭暴力與物質濫用的泥淖,並為了尋求尊嚴,被激發出一種與外界對立的「內城街頭文化」,重新發明出屬於他們的生活模式。諷刺的是,原本想要反抗結構壓迫、尋求個人尊嚴的街頭文化,卻往往導致這些街頭求生者更加走向毀滅。
布古瓦的研究奠基於文化生產理論的分析架構,並採用女性主義的概念,也從政治經濟學角度,試圖理解美國都會的長期貧窮與被社會邊緣化的經驗,另一方面,他更為這些理論分析賦予血肉。布古瓦花了幾百個晚上在街頭及快克站晃蕩,在那裡觀察藥頭和上癮者。他錄下他們的對話和人生故事、拜訪他們的家人、參加他們的派對或朋友聚會,他也訪談了那些快克藥頭的配偶、愛人、手足、母親、祖母,情況允許的話還有他們的父親。他以大量充滿細節的對話、極具爭議性的描繪,見證了人們的受苦,讓讀者不只停留在快克藥頭所面臨的結構性壓迫,而能真實有感地碰觸到這個邊緣社群裡,人們的「個體自主性、性別與家庭在這些經驗裡的核心位置」。
這本書不是關於快克,也不是關於用藥本身。當然,藥癮及物質濫用是形塑街頭日常生活形態最直接、也最殘酷的元素,但內城的物質濫用其實是一種病徵,存在於底下更深層的,是將人推向社會邊緣的各種動力。這本書記錄了這個過程,以及普里莫、凱薩、糖糖、雷伊⋯⋯這一個個書中主角如何在貧窮門檻邊緣掙扎著生存,並想要贏得尊嚴的生命故事。
「聚焦於結構通常會模糊一項事實:人是自身歷史積極的行動者,而不只是被動的受害者。民族誌的研究方法能解救出困在更巨大結構性力量中的『人質』,讓他們重新成為得以形塑自身未來的、一個個真實的『人』。……在我的紀錄中,都會窮人為了逃出、規避困住他們且造成隔離及邊緣化的結構,各自發展出一系列不同的策略,只是有些策略反而導致了自身的苦難。我之所以將這一切寫下來,是希望『人類學的書寫可以是一種抵抗的現場』,同時抱持社會科學家應該也能『面對權力』的信念。」
目錄:
【作者訪談筆記】那些人、那些年、那些事/陳嘉新
【導讀】受苦的性別們與性暴力循環:一個抵抗壓迫,同時自我毀滅的內城故事/趙恩潔
致謝詞 Acknowledgments
二○○三年版序言 Preface to the 2003 Second Edition
導論 Introduction
1 擾亂美國的種族隔離制度 Violating Apartheid in the United States
2 埃巴里歐的街頭歷史 A Street History of El Barrio
3 快克站管理學:癮頭、紀律,和尊嚴 Crackhouse Management: Addiction, Discipline, and Dignity
4 「改邪歸正」:工作時的不受尊敬及反抗 "Goin' Legit"": Disrespect and Resistance at Work
5 校園生活:學習如何做一名更好的罪犯 School Days: Learning to be a Better Criminal
6 重劃街頭的性別界線 Redrawing the Gender Line on the Street
7 受苦的家庭與孩童 Families and Children in Pain
8 脆弱的父親們 Vulnerable Fathers
9 結論 Conclusion
後記 Epilogue
二○○三年版後記 Epilogue 2003
【譯後記】粉筆畫的天空/葉佳怡
參考書目 Bibliography
註釋 Notes
譯名對照
【作者訪談筆記】那些人、那些年、那些事/陳嘉新
【導讀】受苦的性別們與性暴力循環:一個抵抗壓迫,同時自我毀滅的內城故事/趙恩潔
致謝詞 Acknowledgments
二○○三年版序言 Preface to the 2003 Second Edition
導論 Introduction
1 擾亂美國的種族隔離制度 Violating Apartheid in the United States
2 埃巴里歐的街頭歷史 A Street History of El Barrio
3 快克站管理學:癮頭、紀律,和尊嚴 Crackhouse Management: Addiction, Discipline, and Dignity
4 「改邪歸正」:工作時的不受尊敬及反抗 "Goin' Legit"": Disrespect and Resistance at Work
5 校園生活:學習如何做一名更好的罪犯 School Days: Learning to be a Better Criminal
6 重劃街頭的性別界線 Redrawing the Gender Line on the Street
7 受苦的家庭與孩童 Families and Children in Pain
8 脆弱的父親們 Vulnerable Fathers
9 結論 Conclusion
後記 Epilogue
二○○三年版後記 Epilogue 2003
【譯後記】粉筆畫的天空/葉佳怡
參考書目 Bibliography
註釋 Notes
譯名對照
道德部落:道德爭議無處不在,該如何建立對話、凝聚共識?
定價 $600元
優惠價 $450元
VIP價 $438元
山與祂的子民:阿力曼與鸞山森林文化博物館
定價 $450元
優惠價 $338元
VIP價 $324元
今生不做中國人
定價 $480元
優惠價 $370元
VIP價 $350元
致一個青春民主的時代
定價 $600元
優惠價 $450元
VIP價 $438元
茶室女人心:萬華紅燈區的故事
定價 $400元
優惠價 $300元
VIP價 $295元
自灰燼中綻放:一場名為八仙塵燃的震撼教育
定價 $590元
優惠價 $443元
VIP價 $413元
革命前的寧靜:激進想法的起源,往往在意料之外
定價 $480元
優惠價 $355元
VIP價 $336元
白癡的歷史:18世紀至今世人如何看待智能障礙者
定價 $630元
優惠價 $466元
VIP價 $441元
洋蔥式閱讀!當代關鍵議題系列:票票等值合理嗎?民主選舉造就了社會對話還是內耗?參與公民社會必讀的民主基礎知識
定價 $320元
優惠價 $237元
VIP價 $230元
中國中古政治史論(二版)
定價 $880元
優惠價 $660元
VIP價 $634元